Search

1994 年 6 月 16 日,27 年前的今天,車廂內一對旁若無人用德語彼此指責的夫妻,狹窄空間充...

  • Share this:

1994 年 6 月 16 日,27 年前的今天,車廂內一對旁若無人用德語彼此指責的夫妻,狹窄空間充斥高分貝爭吵音量,一旁的她一臉深受干擾的無奈神情,闔上書本、拿起包包便往後面移動,隨機選定一個空座位後繼續沉浸在書中世界,隔壁注視這一切的他也正巧捧著一本書消磨時光,兜兜轉轉走了二十餘年,成就了雋永深刻的「愛在三部曲」—— 1995 年《#愛在黎明破曉時》、2004 年《#愛在日落巴黎時》以及 2013 年《#愛在午夜希臘時》。
⠀⠀⠀⠀⠀
那曾是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從未寄出的浪漫情書,曾是伊森霍克彌補現實缺憾的寄託,滿心嚮往之人見到浪漫極致的邂逅,有所共鳴之人,不出在擁有相似的故事開頭後,嚐到欲說還休的不容完美。緩緩交融於同一個身體裡,我看見了煙花易冷的愛情姿態,察覺了現實與夢境的巨大落差,矇騙了失去才懂得用力珍惜的遺憾。
⠀⠀⠀⠀⠀
在《正常人》中,康諾為了梅黎安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,《墨利斯的情人》裡,墨利斯再也無法抽身,《燃燒女子的畫像》的艾洛伊茲從此不停尋找樂章裡的風暴,《樂來越愛你》的蜜亞因此養成持續聆聽爵士樂的習慣。回到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,傑西為了保留維也納的記憶成為一位小說家,席琳則寫出一首華爾滋舒緩痛楚。
⠀⠀⠀⠀⠀
就如《正常人》闡釋的,我們因為愛上一個人,做出某些決定,彷彿主動開起一扇隱藏的門 ,像是眼前出現全新的視野,像是一腳踏入陌生的世界,整個人生開始走上另一條道路;然後你努力成長,不停調整腳步,渴望凝視相同的方向,渴望成為與對方相匹配的存在。即使最後走著走著便走散了,這些際遇,卻已然成為我們著地的重量,與生命中難以切割的一大部分。
⠀⠀⠀⠀⠀
「愛在三部曲」意味著感情的三階段,「從人與人之間的無限可能,過渡至人與人之間的應有模樣,最後到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景況 。」主演伊森霍克這麼說。經歷過逝者如斯的花開花謝,時間給予的答案盡在不言中。聚散之際多少年倏忽即逝,繁華落盡、歲月銘刻之後,生命依然靜靜在一旁從未喧嘩,最浪漫的是各自在時而湍急時而徐緩的洪流中載浮載沉過後,努力回到彼此身邊,生命節奏依然不謀而合,回望片刻平淡組成的美麗永恆,即使擁有的時間只是一次日出,一次日落,繼續試圖拼湊以後或許可能降臨的平凡幸福。
⠀⠀⠀⠀⠀
你無從透過理性解釋,解釋為何只有這個人才足以讓我們感受到「活著」,只要知曉他存在也就足矣。無論經過多少時光流轉,無論人事皆已滄海桑田,單單一個眼神交會、一個回眸微笑,我們依然會為了這個瞬間漏了幾拍心跳,先是語塞,後是哽咽,除了言語以外的隱藏都顯得拙劣。恍惚覺得過去於朦朧不清的人生努力了大半輩子,都只為了迎向這個無比清晰的時刻,既陌生又熟悉的距離像透著光的薄紙隔在兩個身影之間,沒有人輕易尋求回應,舉手投足所傾瀉的卻是彼此未成曲調的無盡思念,讓人在那一剎那差點相信,或許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,或許現實沒有想像中殘酷,或許緣分也不總是如此令人遺憾。
⠀⠀⠀⠀⠀
生命到頭來都會圓滿,在一個十年與一個十年之間,觀眾細細填上自身記憶,與其解釋成浪漫地為了某一瞬間從此改變節奏,不如說因為眼前的人,終於找到了努力的方向,學著偏移,學著妥協,學著忍受,學著腳踏實地,學著面對生活,看見愛情的弱不禁風,也看見愛情的純粹與真摯。二十年前聊的是理想,十年後談的是遺憾,而現在吹起的只剩現實,她仍舊是羞澀一笑抱著吉他唱歌的昔日模樣,他依然是毫無保留表達所愛的少年,紅塵路上有幸於最美的年華相伴同行,無論僅有一次或數十載的日出日落,早晚會以過客之姿在某個渡口離散,他們曾是維也納、是巴黎、是希臘的過客,而某一天也終將成為彼此的過客。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Like sunlight, sunset, we appear, we disappear.
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,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.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#這裡的虛構紀念日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Kristin| 東吳中文畢,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,著有《光影華爾滋》,喜愛透過觀影、閱讀探索人與人,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。 合作邀約| 寶旭姐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